校园新闻
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我校学子斩获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一等奖

来源:时间:2019-11-02点击数:

10月26日,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2019智能制造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上海圆满落幕。自各赛区初赛打响以来,来自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90余所高校、200余支队伍共同参赛,比拼“智能制造”创新创意,最终产生了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及其他奖项若干。

由深圳技术大学2018级学子组成的“Kirchhoff”、2017级学子组成的“die Techniker”“冷静分析”三支参赛队伍在我校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王红志、青年教师张明吉带领指导下,经历暑期系统培训,并先后经过校内选拔赛、赛区淘汰赛和为期两天的全国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指导老师奖2项,以及西门子系统工程师证书、西门子PLM软件认证工程师证书、项目综合能力卓越奖等多项荣誉。


 

 

 

一等奖

队伍名称:Kirchhoff

(成绩排名全国第二)

指导老师:张明吉 王红志

获奖学生:罗佳铭 罗振文 李航丞 张家俊 林潮林

获得一等奖的“Kirchhoff”每位队员同时获得了西门子系统工程师证书、西门子PLM软件认证工程师证书、德国TÜV莱茵学院颁发的项目综合能力卓越奖。


三等奖

队伍名称:die Techniker

指导老师:张明吉 王红志

获奖学生:曾炯谦 林泽旋 莫千军 黄维 陈晖

队伍名称:冷静分析

指导老师:张明吉 王红志

获奖学生:冯洋 邱春燕 蔡婉琼 吴鹏鑫 林霈


优秀指导老师奖

张明吉 王红志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2019智能制造大赛” 是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同级别的面向全国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国家级赛事。此赛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教指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教指委、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教指委联合主办,旨在搭建一个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交流平台,提高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大赛的考察范围覆盖了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与优化、生产线建模、仿真与优化、智能生产系统集成与调试和工业大数据分析。

以一辆玩具汽车为例:参赛队员首先要提出创新的设计理念、完成零件和装配体设计、选定材料和加工工艺;然后根据工艺流程配置生产线工位,优化生产节拍、仓储物流策略;进一步地细化到每个工位的调试(包括从仓储中提取零件、在流水线中通过智能传感器识别零件、通过PLC系统调试控制传送带、机械手等完成零件的装配);最后,从汽车的运行参数中提取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汽车的故障诊断。

为了将考察标准与工业界直接对接,所有的赛题内容设置邀请了智能制造行业标杆企业深度参与,企业将在生产运行中遇到的典型实际问题及处理方案应用到赛题中,提高了赛题的难度,以真实的案例对选手和参赛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提出了切实挑战。


全国决赛进行中-工业机器人调试


一路走来,深技大的学子们不畏艰险勇敢出发,历经风雨终见彩虹。暑假期间,同学们在王红志教授、张明吉老师以及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产线智能规划、智能制造设计优化和生产数据分析等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并成功掌握Plant simulation、COMSOL、Matlab、SolidWorks等软件技术知识。


 

 

9月29日,深技大代表队的四只队伍与华中赛区其他高校队伍同台竞技,并斩获3个晋级决赛资格,最终在全国决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张明吉老师对参赛同学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智能制造大赛是对参赛选手综合学科能力的全方位考查,同时也是对参赛学校综合学科教育、创新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的全面考察。一等奖名额不足2%,对于一所年轻学校而言,与诸多老牌名校同台竞技,并取得全国排名第二的成绩实属难得;比赛准备时间短,考察范围广,培训任务重,同学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和技能,并力压群雄一战成名,这即便对研究生而言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除针对参赛队员的专门培训外,深圳技术大学“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的办学理念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德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吕启涛说道,“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了从‘行业认知实践’到‘项目工作’等各类特色实践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采用教授负责制将教授承研的产业项目和科研课题融入实践教学环境,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学院的一切工作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大力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学院的预算支出优先保障教学实验室、学生项目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及国际合作特色实验室的需要,加快建设学生动手实践的条件”。

本次比赛成绩的取得更离不开学校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王红志老师表示:“学校在政策和制度层面调动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积极性;教务部更是从最开始就鼎力支持;指导老师和同学们放弃暑假的休息时间、从今年7月就开始备战,直至在决赛场上,我校参赛队成员能够不畏名校强队、取得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学校坚持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理念的先进性,也说明我们在贯彻落实中的各项工作是扎实的。”


Kirchhoff

从左至右:李航丞 罗振文 林潮林 罗佳铭 张家俊


(Kirchhoff队名为纪念德国物理学家Gustav Robert Kirchhoff而来,希望向他在多个领域的重要贡献致敬,并向他学习。)

记者:参赛过程中最具挑战的环节?

罗佳铭:我们参赛时,团队成员都是刚刚升入大二的学生,与很多来自985高校或者高年级的竞争对手相比,在知识储备上处于劣势。为了缩小和对手之间的差距,每一位成员都在竭尽全力奋斗着,比如有的成员会因为视觉识别出现了点故障,深夜向技术支持请教;有的成员会因为发现了PLM一个遗漏的知识点,去四处搜索资料、多方求教;有的成员会对因博图组件型号不同而带来的不同问题反复考虑,研究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这是很难忘的经历。

记者:这次参赛有哪些收获?

罗佳铭: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收获最多的,是看待困难的观点:很多所谓的困难,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未曾尝试去努力寻找解决方法。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有了这次比赛的经历,相信我们以后能更加坦然面对前进道路的艰难险阻,更加敢于追求、勇于挑战,也更加坚定我们的目标与信念!


die Techniker

从左至右:林泽旋 陈晖 曾炯谦 黄维 莫千军

(die Techniker是德语词,意思是技术人员。这样的名字能够彰显我们的特色,也能说明我们与国际对标。同时表达了我们小组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还要把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运用在智能制造领域,实实在在地做点东西。)


记者:参赛过程中,小队成员是如何分工的?

曾炯谦:我主要负责产线建模仿真、产品设计以及机械臂示教。陈晖主要做产线建模以及工业大数据分析。林泽旋主要做大数据分析和机器视觉。莫千军主要做产品设计和PLC编程。黄维主要做博图软件里的组态网络和部分PLC编程。但是大家并不是独立工作的,而是对每个赛项都有所理解,能够互相协助或者提出建议。大家在前期为比赛做了很多的研究调查和知识准备,在比赛的时候也能做到有条理有秩序。同时我们也把这个比赛当成是一个学习过程,它对我们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担任小组队长,有什么感受与收获呢?

曾炯谦:作为组长我的收获是学会如何运作一个团队,以及如何去协调组员工作内容和心理状态。这点我们领队的张老师做得很好,我也在尽力学习中。


冷静分析

从左至右:吴鹏鑫 蔡婉琼 冯洋 邱春燕 林霈

(我们的队名是冷静分析,寓意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冷静分析。)


记者:参赛经历对日常学习有哪些帮助或影响?

邱春燕:通过参赛我懂得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了许多新同学,见到了很多大佬。我惊叹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的。通过自学,我也熟悉了相关软件的使用,培养了产品设计的理念,学会了机器之间的通信与控制逻辑,产线优化等问题。

蔡婉琼:我对“创新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深入地了解了何为创新创造,即相比起传统的校验产品模式,我们会联系实际工厂的生产中使用更多的仿真系统来进行模拟和仿真,这能够大大缩减所需要的检测成本,并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大数据模式,能更好地进行预测分析,得出生产流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从而准确地针对特性来减少故障产品的生成。

素材提供: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张明吉

图文编辑:党委宣传部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