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第十二届深圳学术年会学科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技术大学隆重召开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时间:2020-12-08点击数: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又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城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如何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时代命题。



2020年12月5日,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深圳学术年会暨“全球性城市的治理模式及其对深圳未来发展的启示”学科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技术大学公共教学楼C5—515会议室召开。会议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与会。学者们围绕着多个学术议题展开了深入且细致的讨论,在学理和实践的层面探讨了全球性城市治理问题以及对深圳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研讨会开幕式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学会处处长莫大喜老师致辞。莫大喜处长表达了对与会学者的欢迎,并介绍了深圳市学术年会的整体情况,特别指出了深圳学术界对于城市治理问题的高度关注。




研讨会第一个专题围绕着“全球性城市的理论定位和治理属性”展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杨雪冬教授发表题为《全球化、城市化与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的主题演讲。杨雪冬教授提出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及全面认识城市的本质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以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刘波研究员围绕着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问题,提出北京所具备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功能”、“国际高端要素集聚承载功能”、“开放发展动力支撑功能”和“城市对外交往示范引领功能”,用具体的案例说明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深圳未来全球性城市建设的有力借鉴。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着眼于“数字治理”这一城市治理的新兴问题,通过比较分析的视角,基于理论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的变化,打开了中国当前地方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黑箱”。于君博教授特别指出要将信息共享、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第三方评估更加全面、动态、深层次地嵌入政府外部服务流程的再造之中。



短暂茶歇后,研讨会进入到第二个专题:“城市治理与全球治理——全球性城市的两种治理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带来题为《全球性城市在全球治理网络中的节点功能》的主旨发言。刘贞晔教授从当前全球治理的赤字出发,阐释了全球性城市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如下功能:“治理行为体的联结功能”、“治理议题的转换与创新功能”、“治理议程的落地功能”与“治理成效的焦点与指示功能”。



中国政法大学曹兴教授则是侧重于文化视角,从都市人类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特大城市文化的差异性。曹兴教授在引证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中美两国特大城市在文化建构上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这与两国的文化、制度、习俗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指出在未来城市治理中,不仅要关注城市治理的“同”,更要关注治理中呈现的“异”。



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涛教授基于后疫情时期运用“块数据”把握社会心态助推社会治理的实地调研,围绕中国特色大都市基层治理创新进行交流。她指出,疫后社会心态显示对党委政府信任增强、核心价值强化的同时,不确定性风险不同程度存在,还需要克服“块数据”在实际运用中的短板和不足,从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四个层面让“块数据”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发力。



午餐过后,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深圳技术大学校园沙盘和智慧教室,学者们对深圳技术大学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表达了肯定。由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讨会后半程于下午14时继续进行。学者们围绕着“全球问题视域下的城市治理与城市外交”与“当代城市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深圳未来发展的启示”两个主题,侧重实证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城市治理和城市外交的关系,并指明了当前深圳城市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至此,第十二届深圳学术年会暨“全球性城市的治理模式及其对深圳未来发展的启示”学科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素材提供 |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宏岳

编辑 | 党委宣传部